瀏覽人次:
13997
佛教文學研究中心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
佛教文學研究中心
召集人:蕭麗華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主持人:許聖和助理教授兼研究員
佛教文學研究中心
召集人:蕭麗華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主持人:許聖和助理教授兼研究員
一、計畫緣起
佛學研究在歐美與日本的大學中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但反觀國內卻仍只有少數佛學院或宗教系所的學者,致力於佛教思想與經典的研究。而衡諸臺灣的佛教研究,雖已涉及了教史、哲學、因明、悉曇、與文獻等各領域,卻始終有一塊未受到相應的重視與討論,即:中國佛教文學史。檢視中國佛教文學研究,一直不是佛教研究或中國文學研究中的主流。在佛教研究中,教理、教制、教史、教團研究才是主流;在中國文學的園地中,非關佛教的各類文體、文論、文人的研究已是花團錦簇令人目不暇給了。且中國文學在內容及技巧、意境各方面是受儒、釋、道三家影響,非獨佛教而已。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能略略關照到佛教影響部分者較多,全面關注的論文相對上畢竟仍佔少數。
從文學的立場而言,中國文學以時代為背景,即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元雜劇、明清小說、韻聯、戲曲等演變模式,這些文學作品集所有文章、辭、賦、歌、詩的傳統內容與意境,大抵不出儒、釋、道的義理。尤其在魏晉到隋唐之間,佛教學術思想輸入之後,引起翻譯經典事業的盛行,更是別幟一格的中國佛教文學。但因後世一般文人對佛學義理與典故的陌生,遂逐漸湮沒於中國文學之浩海之中。而中國文學史本是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之一門必修科目,但大部分的《中國文學史》書籍卻都沒有佛教文學之部分,是以本計畫有迫切的必要性,以補足中國文學史長久深受佛教思想之影響卻對其論述一片空白的缺憾。
二、計畫目的
檢視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前輩學者已做了篳路籃縷的工作。如胡適、陳寅恪、梁啟超、鄭振鐸、錢鍾書、季羨林、金克木、向達、柳存仁、季羨林、饒宗頤、周紹良等,都在這塊園地上作過辛勤耕耘。他們研究的課題,包括聲律論與佛經轉讀的關係:佛經故事對南北朝小說的影響、敦煌變文中的佛教影響、佛經翻譯文體對古代詩文的影響,當然也涉及到了中印兩國文學的比較研究。以上這些課題都是屬於開創性研究,各位前輩學者,成果斐然,然多是以單篇論文論某一課題,沒有在某一課題上以專書的形式來發表,屬於點、線的研究。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佛學其他領域中都已經有完整的學術史論著,幫助學者對於各項主題均能掌握文獻面貌的基礎,進而發現更為精深的學術議題。但反觀在佛教與中國文學之關係的研究上,因為缺乏一部具有通古今之變的「中國佛教文學史」專著,但中國文學史卻是現今我國各大學中文系或文學院中非常重要的基礎專業能力必修科目,卻在其中的教學上忽視了本應俯拾即是的佛教元素,使得文學院或中文系的的學生對佛教文學仍舊充滿陌生感,也無法理解哪些中國文學作品中所具備的佛教元素何在?何況,這也使得專業的佛教文學研究成果顯得較為分散,且在時代上多偏於唐宋與明清;在文體上則多集中於古典詩歌、古典散文與古典小說,顯示出佛教中國文學的研究有過度窄化的現象。
但一部中國文學史的範圍包羅萬象,而佛經自漢代傳入中國起,即開始影響著中國文學書寫的方式,尤其中國對佛經的轉譯創造了許多嶄新的詞彙;佛經中特殊的寓言或譬喻,則成為中國各體文學創作重要的材料;自六朝起僧人與文人之間的交往,也激發出大量的文學創作。雖然有些議題、僧侶、與時代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一部浩瀚如洋的中國文學史,其內部的佛教因素仍有眾多意圖未有適當的學術關注。職此之故,本計畫擬以三年的時間,建構出一部內容龐大且體系嚴密的「佛教中國文學史」。
三、執行步驟
本計畫擬以三年的時間,預計以「文人創作」、「僧人創作」、與「佛經文學」三大範疇互相交涉與討論,另外也增加民間佛教傳播時產生的許多無作者的寶貴文憲,如「敦煌寶卷」、「民間俗曲與講唱文學,總之,本計畫擬結合中國文學各文體領域中對佛教議題學有專精的學者們,集思廣益,合力完成一部完整的中國佛教文學史。
因此本計畫之執行方法,除時間軸線縱貫性地自兩漢至清末為止,文獻資料的橫向範疇則包含經藏系統,文人別集、各類文學總集與僧集,甚至如敦煌考古資料、域外漢學與翻譯等資料,全面地彙集與研討。因此整體工作其實相當複雜棘手,但也唯有徹底檢視各種資料,才能呈現出完整地中國佛教文學史總貌。
是以,第一年與第二年將以舉辦工作坊的方式,邀集全國多位在中國佛教文學各領域研究卓然有成的學者,如佛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長蕭麗華教授、中央研究院廖肇亨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林仁昱教授、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蔡榮婷教授、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黃敬家教授、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梁麗玲教授、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蘇美文教授、亞東技術學院通識中心林智莉教授等人,以每月一次的工作坊集會方式,各就其學術專長提出一份與中國佛教文學史相關的論文報告,作為全書的章節綱領。故第一年將集中於對現有中國佛教文學材料的選取、輯佚、辨偽等文獻學、目錄學的基本現況加以說明與研究時所面臨的困難,藉由工作坊研討會的方式,廣納博彩各成員的意見,期能提出解決辦法或補充資料。
第二年則仍維持每月一次的聚會,然此時已必須提出未來於中國佛教文學史專注中所負責之範疇中的核心論文,做為未來全書各章節之初稿。除此之外,尚可邀請國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應可對中國佛教文學史的罕見資料提供意見,或提供新視角有利於補全中國佛教文學史之內容。
第三年將著手進行寫作,原則上每位學者依各自專長分配寫作章節,共同構築成書,預計在2020年底出版。
四、預期成果
1.成立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工作坊或學會
2.編撰《中國佛教文學史》專著一套
3.培育中國佛教文學專題研究之博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