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一斗、斧一柄:吴沙公兰阳开发史的故事】萧丽华院长、中文系博士生柯乃文

  • 2020-08-18
米一斗、斧一柄:吴沙公兰阳开发史的故事
萧丽华‧柯乃文
 
    只有非常人才能做非常事业

台湾自古以来是瘴疠之地葛玛兰地区需要翻山越岭,因此有句谚语:「那过三貂岭,不敢回头想某子。」有本事才能过来拓垦。吴沙公之前的汉人不是遇上瘟疫而铩羽就是受阻于原住民(当年称番人)而挫退,只吴沙公有过人的才智与毅力,才能统合漳、泉、粤三籍流徙移民,完成开兰大业。

兰阳古称「甲子兰」,又称「蛤仔难」,即今「葛玛兰」,〈甲子兰记)说:「 (嘉庆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吴沙者,鸠众建造头围,来居斯地。」 嘉庆十七年八月,葛玛兰设厅,兰阳才入清朝的版图。《东槎纪略‧葛玛兰原始》对吴沙公这段兰阳拓垦史,有较详实的记载。有关兰阳开拓史,我们不能不推尊吴沙公为开兰地一人。

吴沙公开拓兰阳之前,西班牙与荷兰人也曾想染指,都无法立足,吴沙公的贡献极为难能可贵。吴沙漳浦人,「漳」指漳江,「浦」指水滨,漳浦又称金浦,即今日闽南漳州。漳州人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周秦之前的夏朝。唐高宗凤仪二年,陈元光率中原五十八姓到闽地平乱设治,漳州人才有长治久安的基础,这是台湾各地漳州人所敬奉的「开漳圣王」。根据统计,全台有五十几座开漳圣王庙,宜兰就有二十几座,这完全是开兰始祖吴沙公的影响。

史册记载明代即有漳州人渡海来台,清朝达到高潮,其中干隆年间入垦人数最多,主要因为封疆避战造成生计问题。根据吴沙公第八代后裔吴旺橘先生《重修吴氏家谱》的记载:吴沙公于干隆三十八年四十三岁时由原籍携妻带子渡海来台发展,初期落脚鸡笼,后移居台湾淡水三貂社,当时长子吴光裔才两岁。凭着父祖汉医的家学,他在三貂社替人看病,招募佃民,开垦荒地,上山伐木、烧炭,与官方建立互信并和各阶层人士广结善缘。

之后吴沙以吴春郁之名获得清廷垦证,吸引更多人到三貂社投靠,前来投靠者吴沙即赠送大米一斗、斧头一柄,让他们进山伐木抽籐自给过生活吴沙广纳贤士,让投靠者有房子住,有田可以耕,吴沙个性豪迈,且讲信用,所以当时投靠他的人很多,累积超过一千多人,当中九成为漳州籍人士,吴沙将最早投靠者编列为乡勇,作为他的子弟兵,同时,吴沙也努力认识原住民文化,与当地原住民做「番刈」生意,由于他重视信用,对原住民不欺骗,不佔便宜,所以原住民喜爱与他交朋友跟做生意。吴沙将草药、色布、盐、红糖、菸丝等货物卖给原住民,换回土特产,如鸟兽、木材之类的东西,销往外地,卖到淡水、诸罗、彰化等地,逐渐累积财富,成为后来开兰的重要资金并协助清朝堵截林爽文之乱,受封「武信郎」。

三貂社原为平埔人狩猎之地,与宜兰仅一山之隔,吴沙公经过多年的经营深得番人信赖,以三貂为据点,足足经过二十三年的观察与筹备,才于嘉庆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率船队突据乌石港,展开他的开兰大业。

葛玛兰三十六社都是平埔族,为人迹罕至的化外之地。吴沙公与熟悉平埔族风俗的「番刈」许天送朱合和洪掌等人,一起商议开兰计画。开荒拓垦本来就是艰钜事业,吴沙公不仅集结一千两百多人的民力,也需要大量资金与物资。根据吴沙公第八代后裔,吴沙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吴定国先生口述,为了这次的拓荒,吴沙公开始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布局策略,垦荒需要体力,饮食问题要先解决,吴沙公在三貂社早已先准备兰阳开垦初期所需要的三类食材与配料──海产、酱料、干货。

西元一七九六年农历九月,吴沙公完成人力与物资的准备,率领移垦居民一千二百馀人,船队从三貂社澳底出发,登陆宜兰乌石港南端,设置开兰根据地。吴沙公挑选农历九月前往开垦,有几个因素,一个是值稻米收成之际,可以增加粮米的储备,再来是九月之后,天气凉爽更适合开垦,而这个时段也可借洋流及东北季风的帮助,让船队更容易抵达目的地,船队从澳底出发,一扬帆便拐弯经过三貂角,即可看见龟山岛,此时也已进入头城区域,抵达乌石港只需要四个小时。
 
开垦期间,汉人与原住民依然有许多冲突,进而衍生成为大规模冲突,吴沙弟弟吴立不幸在冲突中身亡,熟悉原住民文化的许天送,向吴沙公建议:对原住民不可用武力制服,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诚示之。」吴沙公取得众人共识,便决定暂时退回三貂社,等待机会再行开垦。
 
隔年,兰阳地区发生大规模传染病「天花」,造成噶玛兰人大量死亡,吴沙公与妻子冒着被感染死亡风险为他们灌食汉方草药治疗,救活百馀人,双方关系因此变得友善,噶玛兰人为了感谢吴沙公,主动立碑为界,让吴沙开垦。
 
吴沙公在开垦同时也建立移垦社会的秩序,招收佃农,订立乡约,征收稻谷并开闢道路,沿着山脚设立隘寮,保护行旅民众的安全,严密有系统的开发组织,能让宜兰快速发展了起来,跟吴沙公开垦的组织有关系,第一个聚落就叫头围,也就是现在的头城,是吴沙公开兰的桥头堡,开兰顺利成功的基础从此,很多人从淡水、基隆过来投靠吴沙公,头城就变成开垦重要的中心点,也是早期宜兰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随着吴沙公的开垦,头城成为汉人拓垦兰阳平原的第一个据点。头城境内多山地,最北为石城,是北回铁路与滨海公路进入兰阳的孔道,居民以吴姓为大姓,赖渔业为生。此地有龟山岛在望,「龟山朝日」是为胜景;接着是大里简,淡兰古道必经地,「大里观涛」为台湾十二胜景之一;其次是乌石港,兰阳海陆对外门户,昔日与浙江和福州往来的「北船」和与漳、泉、惠、厦往来的「唐山船」络绎不绝;「庆元宫」是此地开兰第一座古庙,供奉妈祖,是吴沙公于嘉庆元年所建;十三行遗址与古街都是当年商业鼎盛的遗迹。

兰阳多以「围」、「壮」、「结」作地名,乃因吴沙公拓垦方式而命名。最初在头城的开发称「头围」,接着「二围」(今头城镇二城里)、「汤围」(今礁溪六结村)、「三围」(今礁溪三民村)、「四围」…;称「壮」,乃因吴沙公将特地土地分给民壮(乡勇),成立「结」则因为武装组织之意。隐藏在「结首制」之下的农民社会组织,是兰阳开发血泪史的痕迹。

吴沙公以四十三岁之中年(干隆三十八年,公元一七七三年)渡海来台,又以六十六岁的高龄(嘉庆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才开展兰阳基业,若不是非常人,有非常之意志力、卓越的领导能力与军事才能,如何能竟其功?以当年兰阳的恶山恶水,对照今日兰阳平原的绿野平畴,物产富饶,不能不归功于吴沙公艰苦奋斗的拓荒贡献。

吴沙公开兰食单

吴沙自祖父起,家族即在故居从事汉医,吴沙从小跟着父亲学医,因其天资聪颖,习得汉医真传,加上他生性开朗又乐于助人,在故乡即享有很好的声誉干隆三十八年(西元一七七三年)吴沙携妻带子渡海来台发展,在三貂社他替人看病,招募佃民,凭着医术,与草药、色布、盐、红糖、菸丝等货物贸易,逐渐累积财富,成为后来开兰的重要资金并协助清朝堵截林爽文之乱,受封「武信郎」。

投靠他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开垦的农田,收成粮食不够吃,务必扩大再生产。三貂社,与宜兰仅一山之隔,西元一七八七年吴沙召集漳州、泉州、潮州三地的汉移民二百多人,进入三貂番仔山一带就近砍柴伐薪,进行试探性开垦,这里是原住民传统狩猎场,因为吴沙主要开垦农田种植五谷杂粮,未对原住民进行太多干扰,所以彼此相安无事。大家更相信吴沙是有能力领导大家开垦,吴沙经过此次试探性开拓的成功,对未来拓荒蛤仔难更具信心。

为了这次的拓荒,吴沙开始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布局策略,垦荒需要体力,饮食问题要先解决,吴沙在三貂社先准备开垦初期所需要的三类食材与配料──海产、酱料、干货。

海产就着酱料,可以演变多种菜色,而所谓酱料包含了酱油与醃渍酱瓜。酱油是用黑豆麦芽糖盐及少许黄豆所酿造出来,类似现在我们所称的薄盐酱油。而醃渍酱瓜则是以米酱醃渍嫩薑、脆瓜、萝卜、冬瓜作做材料,一般来说是依照季节挑选醃渍食材,例如冬天会醃渍高丽菜,夏天则是脆瓜、冬瓜、凤梨,竹笋的醃渍季节,这些酱料可以为现有或在地食材添加风味干货」就是所谓的中小鱼干、小卷干等,鱼干多用丁香鱼、吻仔鱼,若夏天捕获蓝圆鲹,便将其蒸熟,后分四等份晒干,故称为「四破鱼」,此外,也有盐鲭鱼,是将鲭鱼盐渍或是做成鱼松,鱼干的用途也很广泛,它既可以单独形成一道料理,也可以跟其他食材搭配,增加鲜味,吴沙所准备的食材或许很简单,但是他也让大夥在垦荒时的口味绝对不单调。

西元一七九六年农历九月,登陆宜兰乌石渔港南端,设置开兰根据地。船队带着三个月的粮食,除了海产、酱料、干货这三类食材配料,适逢九月稻米收成之际,随船也携带具备不易变质,便于携带与运送优势的「炒米香」,另有炒米香所磨制成的「米灰」,则是用来作为婴儿的奶水替代品。

吴沙在开垦同时也建立移垦社会的秩序,招收佃农,订立乡约,征收稻谷并开闢道路,沿着山脚设立隘寮,保护行旅民众的安全,严密有系统的开发组织,让宜兰快速发展了起来,跟吴沙开垦的组织有关系,第一个聚落就叫头围,也就是现在的头城,也是吴沙在当时重要的据点,因为开垦顺利,很多人从台北、基隆过来投靠吴沙,头城就变成开垦重要的中心点,也是早期宜兰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随吴沙公进入兰阳的粮草」饮食习惯,二百五十年来融入开垦先民的饮食生活中,吴氏家族也从这些生活背景与酱料,传承出一套饮食观点,由这些所衍生出来的一道道料理,成为代代相传的吴沙公饮食

 
鸭母卵煮面线,勾勾缠

  材料:鸭蛋、丝瓜、面线、葱、香菇、高汤
作法:
1.     面水烫熟放入碗中备用。
2.     另以高汤烫熟丝瓜、香菇。
3.     将鸭蛋液放倒入汤中煮熟。
4.     不搅拌,尽量保持蛋的完整性。
5.     调味后将汤与食材倒入面线。
6.     最后撒上葱花即完成。
 

炒风台笋

早年垦荒,物资缺乏,生活困苦,养成古人勤俭习惯,风灾后整理家园,发现长大但还幼嫩的麻竹笋或莿竹笋,被台风打断,便就地取材,称之为风台笋」。因为笋子尚未坚硬成竹,韧性不够,才会被台风吹断,这也表示笋子还嫩可以食用,将断笋捡拾回家,切下折断处较软可以食用的部分,用畺、葱爆香配上一点鱼干、豆渣清炒,就是一道台风季节才有的炒风台笋
 
材料:风台笋、鱼干、豆渣、薑、葱(可视情况增加肉丝跟香菇)

 
酱泡香咸肉

七月半拜拜吃不完的鸡肉、鸭肉、猪肉,弃之可惜,将其切块后放在陶锅用酱油泡个几天,咸香入味又可以保鲜,吃一个月都没问题,这是吴董事长从小学吃到高中这段时间,大拜拜后常出现的一道便当菜。
 
鸡肉、鸭肉、猪肉切大块,放入陶锅,加入酱油水,煮滚之后肉继续放在锅里泡着,
 

猪油渣

炼制猪油剩下去油脱水的肉渣,除了直接吃也可以做成其他料理,由猪油渣衍生出来的菜色,也是当时刈稻饭常见的菜色之一。在蛋酥还没出现以前,猪油渣也是增添西鲁肉风味的配菜。
 
零食直接拌上一点盐跟胡椒粉,就成为一个盐酥零食。
猪肉渣蒸五花肉:豆渣、猪五花肉、豆渣,一起蒸。
炒猪油渣:把猪油渣、香菇、荸荠一起炒。
猪油渣松:把猪油渣磨碎,变成猪油渣松。
 

酱瓜仔烧鱼头

鱼头先煎过上色,再加上一些酱瓜仔(冬瓜或凤梨择一)一起干烧至熟。
 
鱼头要挑选,花飞鱼或是鲭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