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14558

佛教文学研究中心

佛光大学人文学院
佛教文学研究中心
 
召集人:萧丽华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
主持人:许圣和助理教授兼研究员
 
一、计画缘起
 
                佛学研究在欧美与日本的大学中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反观国内却仍只有少数佛学院或宗教系所的学者,致力于佛教思想与经典的研究。而衡诸台湾的佛教研究,虽已涉及了教史、哲学、因明、悉昙、与文献等各领域,却始终有一块未受到相应的重视与讨论,即:中国佛教文学史。检视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一直不是佛教研究或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主流。在佛教研究中,教理、教制、教史、教团研究才是主流;在中国文学的园地中,非关佛教的各类文体、文论、文人的研究已是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给了。且中国文学在内容及技巧、意境各方面是受儒、释、道三家影响,非独佛教而已。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能略略关照到佛教影响部分者较多,全面关注的论文相对上毕竟仍佔少数。
                从文学的立场而言,中国文学以时代为背景,即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元杂剧、明清小说、韵联、戏曲等演变模式,这些文学作品集所有文章、辞、赋、歌、诗的传统内容与意境,大抵不出儒、释、道的义理。尤其在魏晋到隋唐之间,佛教学术思想输入之后,引起翻译经典事业的盛行,更是别帜一格的中国佛教文学。但因后世一般文人对佛学义理与典故的陌生,遂逐渐湮没于中国文学之浩海之中。而中国文学史本是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之一门必修科目,但大部分的《中国文学史》书籍却都没有佛教文学之部分,是以本计画有迫切的必要性,以补足中国文学史长久深受佛教思想之影响却对其论述一片空白的缺憾。
 
二、计画目的

                检视中国佛教文学研究,前辈学者已做了筚路篮缕的工作。如胡适、陈寅恪、梁启超、郑振铎、钱锺书、季羨林、金克木、向达、柳存仁、季羨林、饶宗颐、周绍良等,都在这块园地上作过辛勤耕耘。他们研究的课题,包括声律论与佛经转读的关系:佛经故事对南北朝小说的影响、敦煌变文中的佛教影响、佛经翻译文体对古代诗文的影响,当然也涉及到了中印两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以上这些课题都是属于开创性研究,各位前辈学者,成果斐然,然多是以单篇论文论某一课题,没有在某一课题上以专书的形式来发表,属于点、线的研究。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佛学其他领域中都已经有完整的学术史论着,帮助学者对于各项主题均能掌握文献面貌的基础,进而发现更为精深的学术议题。但反观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的研究上,因为缺乏一部具有通古今之变的「中国佛教文学史」专着,但中国文学史却是现今我国各大学中文系或文学院中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能力必修科目,却在其中的教学上忽视了本应俯拾即是的佛教元素,使得文学院或中文系的的学生对佛教文学仍旧充满陌生感,也无法理解哪些中国文学作品中所具备的佛教元素何在?何况,这也使得专业的佛教文学研究成果显得较为分散,且在时代上多偏于唐宋与明清;在文体上则多集中于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与古典小说,显示出佛教中国文学的研究有过度窄化的现象。
                但一部中国文学史的范围包罗万象,而佛经自汉代传入中国起,即开始影响着中国文学书写的方式,尤其中国对佛经的转译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词汇;佛经中特殊的寓言或譬喻,则成为中国各体文学创作重要的材料;自六朝起僧人与文人之间的交往,也激发出大量的文学创作。虽然有些议题、僧侣、与时代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一部浩瀚如洋的中国文学史,其内部的佛教因素仍有众多意图未有适当的学术关注。职此之故,本计画拟以三年的时间,建构出一部内容庞大且体系严密的「佛教中国文学史」。
 
三、执行步骤
                本计画拟以三年的时间,预计以「文人创作」、「僧人创作」、与「佛经文学」三大范畴互相交涉与讨论,另外也增加民间佛教传播时产生的许多无作者的宝贵文宪敦煌宝卷」、「民间俗曲与讲唱文学总之,本计画拟结合中国文学各文体领域中对佛教议题学有专精的学者们,集思广益,合力完成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文学史。
                因此本计画之执行方法,除时间轴线纵贯性地自两汉至清末为止,文献资料的横向范畴则包含经藏系统,文人别集、各类文学总集与僧集,甚至如敦煌考古资料、域外汉学与翻译等资料,全面地汇集与研讨。因此整体工作其实相当复杂棘手,但也唯有彻底检视各种资料,才能呈现出完整地中国佛教文学史总貌。
                是以,第一年与第二年将以举办工作坊的方式,邀集全国多位在中国佛教文学各领域研究卓然有成的学者,如佛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长萧丽华教授、中央研究院廖肇亨教授、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果镜法师,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林仁昱教授、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蔡荣婷教授、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黄敬家教授、铭传大学应用中文系梁丽玲教授、中华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苏美文教授、亚东技术学院通识中心林智莉教授等人,以每月一次的工作坊集会方式,各就其学术专长提出一份与中国佛教文学史相关的论文报告,作为全书的章节纲领。故第一年将集中于对现有中国佛教文学材料的选取、辑佚、辨伪等文献学、目录学的基本现况加以说明与研究时所面临的困难,借由工作坊研讨会的方式,广纳博彩各成员的意见,期能提出解决办法或补充资料。
                第二年则仍维持每月一次的聚会,然此时已必须提出未来于中国佛教文学史专注中所负责之范畴中的核心论文,做为未来全书各章节之初稿。除此之外,尚可邀请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应可对中国佛教文学史的罕见资料提供意见,或提供新视角有利于补全中国佛教文学史之内容。
                第三年将着手进行写作,原则上每位学者依各自专长分配写作章节,共同构筑成书预计在2020年底出版。
 
四、预期成果
1.成立中国佛教文学研究工作坊或学会
2.编撰《中国佛教文学史》专着一套
3.培育中国佛教文学专题研究之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