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5060

成立緣起

 

  佛學研究在歐美與日本的大學中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但反觀國內卻仍只有少數佛學院或宗教系所的學者,致力於佛教思想與經典的研究。而衡諸臺灣的佛教研究,雖已涉及了教史、哲學、因明、悉曇、與文獻等各領域,卻始終有一塊未受到相應的重視與討論,即:佛教文學和佛教文學史的研究。檢視中國佛教文學研究,一直不是佛教研究或中國文學研究中的主流。在佛教研究中,教理、教制、教史、教團研究才是主流;在中國文學的園地中,非關佛教的各類文體、文論、文人的研究已是花團錦簇令人目不暇給了。且中國文學在內容及技巧、意境各方面是受儒、釋、道三家影響,非獨佛教而已。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能略略關照到佛教影響部分者較多,全面關注的論文相對上畢竟仍佔少數。

從文學的立場而言,中國文學以時代為背景,即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元雜劇、明清小說、韻聯、戲曲等演變模式,這些文學作品集所有文章、辭、賦、歌、詩的傳統內容與意境,大抵不出儒、釋、道的義理。尤其在魏晉到隋唐之間,佛教學術思想輸入之後,引起翻譯經典事業的盛行,更是別幟一格的中國佛教文學。但因後世一般文人對佛學義理與典故的陌生,遂逐漸湮沒於中國文學之浩海之中。

檢視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前輩學者已做了篳路籃縷的工作。如胡適、陳寅恪、梁啟超、鄭振鐸、錢鍾書、季羨林、金克木、向達、柳存仁、季羨林、饒宗頤、周紹良等,都在這塊園地上作過辛勤耕耘。他們研究的課題,包括聲律論與佛經轉讀的關係:佛經故事對南北朝小說的影響、敦煌變文中的佛教影響、佛經翻譯文體對古代詩文的影響,當然也涉及到了中印兩國文學的比較研究。以上這些課題都是屬於開創性研究,各位前輩學者,成果斐然,然多是以單篇論文論某一課題,沒有在某一課題上以專書的形式來發表,屬於點、線的研究。

有鑑於此,本中心的成立,希望能結合「點」與「線」的研究,將其拓展為對佛教文學「面」的探討,才能對佛教文學研究有更深入且完整的論述。